依靠資源化利用、項目回填利用等方式,青島建筑垃圾實現年產年清
每年近5000萬噸建筑垃圾,*終都去哪了?
4800萬噸,這個數字是青島2022年一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量。這些建筑垃圾,如果堆放在地面上的話,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體量和場景?
如果按照把1萬噸建筑垃圾堆1米高需要占用一畝土地的標準來核算的話,4800萬噸建筑垃圾需要占用4800畝土地資源,相當于400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如果將其堆在標準足球場大小的一塊地上,高度將會超過7000米;如果以膠州灣隧道的土方量為計量單位,4800萬噸的建筑垃圾相當于開挖了20次海底隧道。
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隨著青島城市規模的擴大,*近幾年,青島的建筑垃圾產生量每年都在5000萬噸左右。如此龐大的建筑垃圾量,如果處置不當,將會嚴重影響人居環境。
青島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都去哪了?青島如何探索出自己的路徑實現建筑垃圾的年產年清?在“雙碳”、綠色發展目標下,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如何抓住“機遇之窗”,重塑建筑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五個零循環體系”實現零碳排放:
給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青島方案”
一個實現建筑垃圾100%利用、將建筑垃圾“吃干榨凈”,同時又實現“零碳”的產業園區,應該是什么樣子?
在位于李滄區濱海路36號的青島綠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這樣的場景:沒有粉碎建筑垃圾時產生的粉塵,有的是干凈整潔的路面,還有在園區內緩緩流動的水渠。如果不是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一輛輛裝載著建筑垃圾的工程車,以及運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后產生的混凝土的車輛,很難將這里與“垃圾”兩個字聯系起來。
在綠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處置車間,設備在高速運轉。賈臻 攝“沒有*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青島綠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勇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這樣告訴記者。“我們生產*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上一個產品的‘廢料’,要變成下一個產品的‘原料’。以循環再生理念為核心,通過精細化處置和*化利用,在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同時,實現園區零垃圾、零廢水、零廢氣、零廢熱、零能耗‘五個零循環體系’的零碳排放。”陳勇說。
走進綠帆建筑廢物資源化綜合處置車間,根據物料的尺寸、質量等不同特點,廠房內的
破碎設備、分揀設備、風選機、電磁
除鐵器等“各顯神通”,對每天來自青島各地的約1萬余噸建筑垃圾,通過分類、剔除及粉碎等工序,*終將一部分骨料制作成商業混凝土,運往各工程項目再次使用;而另外一部分建材原材料則會在建材加工生產區內加工生產,變為板材、粉煤灰蒸壓磚以及PC預制構件后,運用到各大項目工程中去。
提到園區在“零垃圾、零廢水、零廢氣、零廢熱、零能耗”“五個零循環體系”下實現的零碳排放,陳勇“如數家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可以全部實現回收,作為摻合料用于混凝土和墻板的生產,或者用于粉煤灰蒸壓磚和水穩基配碎石的生產;在廢水回收方面,園區除了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處理后再循環利用外,清洗骨料廢水中的泥沙也被回收用于生產快干高強防水的水穩基配碎石,或與紅磚骨料混合生產粉煤灰蒸壓磚。為了節水,園區內還設計了雨水收集渠,將收集的雨水經處理后用于生產。在廢熱回收方面,將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一次蒸汽用于磁懸浮發電,二次蒸汽用于PC蒸氧室以及海水淡化系統,產生的高溫淡化海水可以為附近的居民小區供暖供熱水,三次蒸汽經蒸汽發生器后變成高壓蒸汽,用于生產板材和粉煤灰蒸壓磚;在廢熱回收方面,園區設計了煙氣余熱回收系統,與海水淡化系統相結合,在煙囪內增加了海水循環系統,將煙氣降溫至40攝氏度的同時,也預熱了海水,實現了無色無熱無味的煙氣排放,為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貢獻了力量;在能耗控制方面,項目采用了光伏一體化設計,二期工程將在廠房建筑屋頂以及南立面鋪設光伏板,發電總量可解決生產和照明的用電需求。同時場內所有的混凝土攪拌車都將采用電動車,利用廠區內光伏綠電充電,實現整個園區的零碳能源系統建設。“我們園區年處理建筑垃圾的能力可達到500萬噸,節約天然骨料砂石470萬噸,大大緩解砂石過度采集的現狀,并且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0萬噸。”陳勇告訴記者。
為節能減排,綠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處置車間里的所有車輛都為電動車。
在青島,像綠帆這樣致力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企業,并不是個例。這些企業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所積累的經驗,也正在向外輸出。以綠帆為例,目前正在與國內多家企業洽談產業園區整體輸出方案,為其他城市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供“青島方案”。同時,還將建設檢測*技術服務中心,打造可復制可借鑒的低碳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
在青島城礦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限公司,已經破題建筑垃圾混入金屬、木屑以及生活垃圾等雜質影響資源化利用的難題,*的快速分揀設備可以將混有多種雜質的建筑垃圾分揀為輕質物、腐殖土、磚塊、大石塊和樹枝樹葉,再分別利用,該技術也已經輸出到國內多家企業。
據市建筑節能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姜磊介紹,自2013年《青島市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條例》正式實施以來,經過十年的發展,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長足發展。“目前,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由*初的8家增加到59家。2022年,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完成3744萬噸,資源化利用率連續四年超過70%,遠超全國城市40%的平均水平。”姜磊說。
綜合回填利用:
實現生態修復,助力項目建設
2022年,全市建筑垃圾共產生4800萬噸,其中資源化利用3744萬噸,剩下的1000多萬噸建筑垃圾去了哪里?
“建筑垃圾分為工程渣土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裝修垃圾幾類。青島建筑垃圾主要通過資源化利用,生產再生骨料、建材等產品回用到建設工程。除資源化利用部分之外,其余部分主要依托工程回填、堆坡造景、山體礦坑恢復等方式開展綜合利用。”市環境衛生發展中心工作人員臧傳龍給出了答案。
草長鶯飛四月天,平度犁溝山迎來了一年中*生機勃勃的季節。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天然氧吧和花園,讓人心曠神怡。然而,在開展生態修復前,這里卻是一個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
犁溝山生態修復后,處處鳥語花香綠意盎然。
據青島北苑環保建材有限公司負責人生竹軍介紹,平度犁溝山是一個廢棄礦山,曾經是當地花崗巖的*產地。由于歷史上的無序開采,原有綠色植被蕩然無存,山體滿目瘡痍,礦坑碎石遍地,寸草不生,遇風便是塵土飛揚,成為令人頭疼的風口子、沙窩子,給犁溝山造成了難以撫平的巨大“傷疤”,千瘡百孔的山體,成為當地的一害。
犁溝山生態修復前。
“面對犁溝山生態破壞帶來的惡果,我們發揮*優勢,著手對犁溝山開展復綠整治。”生竹軍說,不能資源化利用的渣土泥漿是填充礦坑、修復山體的寶貴原料。在完成填埋利用后,地表再覆上用建筑垃圾再生的綠化種植土植樹種草,讓犁溝山再次煥發生機。
現在,漫山遍野的礦洞逐步被填平,裸露的山體重新覆蓋上了土壤,昔日的廢棄礦山開始變得綠意盎然,一改過去滿山礦坑的荒蕪景象。“現在,犁溝山共栽種70多個品種的木本和草本植物300余萬株,近1000萬噸建筑垃圾通過回填使1400畝的廢棄礦山實現綠化率從零到85%,城市休閑公園雛形已現。”生竹軍自豪地告訴記者,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礦山恢復治理信息會議上,廢棄礦山復綠整治的“青島經驗”廣受熱議,“東方創意”獲得20多個*近百名代表的高度評價。
采訪中記者發現,對建筑垃圾的綜合回填利用,在實現生態修復的同時,通過工程回填也助力了一大批大項目落地。
“工程回填是指各類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利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對建設工地開展土壤置換、洼地填墊、主體覆土等行為。”據臧傳龍介紹,以康復大學項目工程回填為例,該地塊原地貌為海蝕堆積坳谷及大量廢棄蝦池魚塘,施工之前需對地塊開展土方回填整理,結合后期工程綠化區及道路區回填,該項目總共回填建筑垃圾(渣土、碎石等)500余萬噸,助力了項目快開工快建設。
目前,青島地鐵在建線路達到10條、188公里,地鐵工程點多線長。在主體工程完工后,需要利用渣土開展車站頂板回填,這也是建筑垃圾的一個重要去向。“部分地鐵站點,如青島地鐵1號線海泊橋站在主體回填后,還建設了口袋公園,可有效提升周邊環境。”臧傳龍說。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為加強對建筑垃圾的源頭管控,防止出現私自傾倒建筑垃圾等情況,青島明確拆除、新建工程開工前首先辦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手續,明確建筑垃圾種類和產生數量,可利用部分運送至資源化利用企業加工再生產品,不可利用部分開展綜合回填利用,這也為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打下了基礎。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加速建筑業“全生命周期管理”重塑
根據《中國建筑能耗(2020)》*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1.3%。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測算數據,我國城市建筑垃圾年產生量超過20億噸,是生活垃圾產生量的8倍左右,約占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40%。
作為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三高”行業,在“雙碳”目標、綠色發展的背景下,建筑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重塑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建筑業建材生產、運輸、建造、運行以及拆除五個環節中,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又是建筑業減碳的重要一環。
這不僅是一筆“經濟效益賬”,更是沉甸甸的“社會效益賬”。
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從2013年至今,青島累計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約2.37億噸,節約土地23734畝,減少對周邊土地和水源的污染約71202畝,實現產值約232億元。
采訪中,一個細節成為這筆沉甸甸的“社會效益賬”的生動佐證——在綠帆零碳園區南側,原來是一處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垃圾堆放地,經過綠帆零碳園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后,昔日垃圾堆放地現如今已經成為風景宜人的休閑打卡地,未來有望建成青島*以宣傳綠色循環為主題的公園,成為青島資源化綜合利用與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的有力宣傳載體。
業內人士表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性,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導。為此,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獎補等手段,不斷優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的發展環境。
據姜磊介紹,目前青島將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納入青島市綠色建材采信名單,對于政府投資、大型公建項目優先使用再生產品。“在工程建設中,對建設單位使用再生混凝土、砂漿、磚和種植土達到一定比例的,全額返還處置費,未達到上述標準的,按照實際使用比例返還。”姜磊說。
雖然目前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青島59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均為民營企業,相對于資金實力*的企業來說,如何能在這個低效益行業“生存并發展壯大”,是擺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自2019年以來,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量連續超過3000萬噸,占到建筑垃圾產生總量的70%以上。這其中,占總量40%的建筑垃圾能夠給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其余30%的建筑垃圾成分主要為拆除垃圾及渣土,需要分揀后分類處置,大大增加企業成本。
“我們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的項目用地、廠房建設和設備購置等前期投入巨大,存在生產成本高、回收周期長的特點。目前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都是民企,都是自籌資金,需要政府加以補助扶持,實現行業持續發展。另外,在稅收、信貸等方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也需要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予以支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關鍵一招,也是構建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重要一環。企業面臨的難題,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據了解,目前,青島正在結合建筑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有效利用綠色金融、綠色信貸政策,為企業尋求政策和資金支持,促進青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